Saturday, September 15, 2012

聽說讀寫、加減乘除

女兒最近剛滿兩個月,和老婆決定先自己帶看看,暫不請褓姆。這在我和老婆都有全職工作,又無父母協助下,最近還蠻忙碌的。

不過有個感覺是:自己生的小孩,總要自己「負責」:) 在台灣很習慣 out-sourcing,例如吃飯可以 out-source (外食),學習可以 out-source (補習),申請學校可以 out-source (代辦),當然養小孩也是可以 out-source (保姆)。自己雖無法免俗,常常外食。不過總覺得有些事該自己來,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快樂 (或辛酸)。不然人生縱使過去,不免有些白活。

也會和友人聊到小孩未來的教育,怎麼教,讀什麼學校等的。我都會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。引起的反應,若非驚訝,就是感到不可思議。

我會說:我家小孩未來的 formal education (正式教育),只要學會「聽說讀寫、加減乘除」就結束了,剩下的隨她自己發揮,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。任何額外的學習,除非是她自己要求的,不然我們不會主動給。甚至若需要錢,部分也要自己想辦法。我老婆這時就會再補充:只要她品性良好,健康快樂就好了 (真是慈愛的媽媽 :)

我這樣的想法,部分根據個人成長經驗,部分來自他人的啟發。

其實從小到大,我和學校體制一直不太「相容」。小學在台灣雖還算愉快,但作業總是最後才做。大學則是一連串的災難 (對我和學校皆然):前後考過三次聯考、一次轉學考、從同間學校拿過三張退學通知、研究所換過三次指導教授,一次也差點要被踢出去,...

也一直覺得:大部分自己感到有用的學習,都是自學來的。包括怎樣寫程式,怎樣與人互動、怎樣teamwork... 等等。令人尊敬的老師雖還是有,但負面教材式的老師不幸的居多。

我老婆的話,雖然已在大學任教了,她會的實用數學,大概只有小學程度。我的話,雖然已要靠程式專業來生活,但學校學的多數東西,早就都還給老師了。

一次機緣聽到瑟谷小學的模式 (中文版:瑟谷傳奇):基本概念是:此間「學校」沒有任何制式課程,所有的大孩小孩,都是基於興趣,自己去找想做的事。可以是玩 (某生每天上學,除了釣魚外啥事都不做,一連好幾年),可以是學 (有人去廚房和廚師學怎樣做菜、或找懂的人學數學)、也可以是做事 (自己辦拍賣會籌款去旅行)。裡面的學生,雖然不一定知道今天在學校會做什麼,但一定知道自己感興趣的是什麼,將來要做什麼。

一位學生因為對「死亡」著迷,不僅閱讀大量書籍,到臨近大學參與解剖課,離開後也開了家成功的殯儀館。一群學生,因為主動想學,在六週內把美國小學六年的數學都學完了。這個故事被另位數學老師聽到後,覺得十分合理:因為數學並不難,難的是通常學者無心。

我得到的啟發是:人只要是做自己感興趣、想做的事,就一定會做得很好。

所以,「聽說讀寫、加減乘除」是最基本的工具。工具齊備,就可自己去探索世界,享受人生這個旅程了。

祝我家妹妹,這趟旅程愉快! :)

No comments: